人気ブログランキング | 話題のタグを見る

查史日誌-權術不等於識見

黃濬有事沒事會用「孱帝」這種詞,看得有點生氣。哪裡「孱」了?看到頤和園裡慈禧太后拿「如何以康有為一人之法,壞祖宗之法」痛罵皇帝;皇帝跪地泣諫說,「時局如此,兒寧壞祖宗之法,也不忍棄祖宗之民、失祖宗之地!」每次看每次都很想哭。衝決羅網,他面對的阻礙與高牆,並不比當代其他的血性青年來得少。

記得也看過一個大陸學者談起光緒皇帝(《走向共和》的討論潮),說慈禧太后的識見比皇帝好。這我也非常不以為然。慈禧太后是天生政治動物,在制人弱點、並以此駕馭臣下的方面確實很有一套,就算封她做百年來中國的權謀教主,我也無異議。但是「權謀」並不等於「識見」,更不等於「治國能力」。我覺得不論在對外夾處各國的危險性、對內滿漢問題的重要性上頭,皇帝的識見與器度都領先慈禧很多,誰比較適合坐在當時中國領導人的位子上,非常明顯。

皇帝對西方的興趣與認識,應是當時宮裡的冠軍。他從小就表現出對器械的好奇,拿到洋玩具、鐘錶都要拆開來研究一番,要不是毓慶宮師傅們都是碩學鴻儒,認為一國之君不該鑽研西洋小道,否則順著他的求知欲那才真是全才教育。皇帝最初的經世與通變思想是翁師傅所啟蒙,不過日後的發展把翁也嚇一跳。親政之後皇帝開始嗜讀翻譯書,當時人在京城的赫德蘭 (I. T. Headland)記錄了皇帝求知若渴的心情,頗爆笑。一開始是某天太監來到寓所拜訪,赫德蘭就送了學堂和教會裡翻譯的書籍給皇帝,包括天文、地理、生物等各種教材,第二天皇帝也回禮了幾箱御膳房的點心;之後一連六星期太監都去他家挖書(當人家出版商嗎),赫德蘭也才聽聞京裡其他洋人家中也都有這麼一個太監上門。光緒十七年冬天,皇帝還學起英文了,打算直接進攻原文書,恨不得從英國美國直接買書進來(可惜當時沒有Amazon?),英文課本堆上御案一度讓翁師傅傷透心,而這樣的皇帝偏偏還不愛讀滿文,惹得大學士閻敬銘搖頭抱怨:「氣數轉移了?」老大臣們的看法多不出此,不過從百年後的今天看去,皇帝捨滿文學英文、積極求取西方知識,這只證明一件事:他的腦袋可清楚。

慈禧太后很倚重漢人,這是太平天國、捻亂以來的教訓,她很知道危急起來時漢人遠比滿人可靠。不過皇帝重用漢人比她還嚴重,擔任皇帝十九年起居注官的惲毓鼎說:「上雅不善八旗所為,頗思黜滿人,倚漢人,又欲革舊習,冠漢姓,融洽無間,為子孫久遠計。滿人多怨之,萋菲之言日聞。」滿洲皇帝打算冠漢姓,有點匪夷所思教人不太相信,不過皇帝「重漢輕滿」的心態確實有,王照也曾記王士珍補副督統時皇帝說:「你這要與旗人共事了,他們都糊塗啊!」難怪引起滿洲權貴側目。

慈禧太后要的是「家天下」,皇帝看的是「天下」;太后要保的是「大清」,皇帝要保的是「中國」,難怪兩人變法時終究說不通,氣得太后連「國家寧給友邦不予家奴」這種話都說出來;也難怪滿人王大臣要汲汲營營說皇帝壞話,把他拉下權力寶座。問題是只知一味護己,自己到底值得幾分?惲毓鼎說,二十年前徐致祥就曾偷偷對他講:「王室其遂微矣。」為什麼?舉目所見滿洲貴冑公子年紀輕輕都不學無術,只知養鷹騎馬取樂,當他們手握軍國大政的那天到來時,大清的氣數也就差不多了。為了保自己不惜坑害皇帝一生,結果到底保住了什麼?只怕是加速了大清的翻覆,至少若是皇帝當政,革命黨「驅逐韃虜恢復中華」的口號就喊不了那麼響。

也有人說皇帝不善治國,因為沒有識人之明,用的都是些有勇無謀的冒進小子。識人之明,是要實戰鍛鍊的,但慈禧太后從來不給皇帝建立班底的機會,歸政後仍舊把高級官員的任命調度權握在手心,直到變法都如此。皇帝掌不了全局,用人像打游擊,然而零零星星拔擢的人也都被太后一個一個除掉。珍妃的兄長志銳和老師文廷式,被指通內廷貶謫;甲午戰後皇帝親近的汪鳴鑾、長麟,被控「離間宮廷」永不敘用;變法一開始皇帝的老師翁同龢就被趕回鄉;再到政變發生,六君子被斬於市、帝黨外相張蔭桓下獄,皇帝身邊真的是一個人都不剩了(連養心殿的太監都被殺一堆)。即使如此,慈禧太后還是防他像防賊一樣。內務府立山看天冷、瀛台涵元殿透風,帶人去替皇帝糊紙窗也要被罵;義和團鬧事、朝堂上商議戰和時被皇帝拉著袖子說「這仗不能打」的許景澄,後來就進了載漪的獵殺名單。

說到放任載漪帶義和團胡搞,不免令人想起慈禧太后識人不明的後果更是如何恐怖。而況皇帝麾下的熱血青年團雖有躁進的問題,但也不能以一端就論定全部,比如因為文廷式「閭面得第一」,就連他確是個才子的事實一併否定;因為康有為厚臉皮以聖人自居,有欺世盜名之嫌,就忽略不看他在總署舌辯群儒駁倒五大臣的激昂。拿著「驕狂」二字替他們統統貼上,然後認定一無可取,不怎麼公平。套《走向共和》裡皇帝的話:「老大臣倒是老成持重不誤事,值得我大清賠進去四億五千萬兩銀子。」

費行簡在《慈禧傳信錄》裡還記了這麼一個故事:錫良將赴四川任總督,四次召見,太后只是寒暄談不上任何正事,而皇帝一向半句話不吭。直到錫良請訓,太后才說:「三峽險,走水道要小心。」而皇帝突然開口說:「近來英俄都覬覦西藏,西藏倚四川為後盾。慶善、安成他們都是庸材,西藏的事你要多留意。」錫良赴任後,考察慶善、安成治藏的狀況,就跟皇帝說的一樣,因此錫良向費說:「皇上有知人之明。」

最後再歸結以一件小事。戊戌變法期間,卸下公職的伊藤博文到北京遊歷,都說皇帝將延聘伊藤為客卿。但慈禧太后記恨著甲午一戰而不肯,還在皇帝接見伊藤博文時特地跑去監視作梗。──甲午戰爭皇帝不會不恨,也不想想合約上蓋的是誰的名字……。但變法革新不論是派人出國考察、或聘用外籍顧問,都很應當。倘若懷抱著無益的小怨恨,而放著正確事情不做,不是治國者該有的胸襟。

在那樣的時間、那樣的時局中,坐在皇帝位子上的是個正確的人,但很可惜他沒有得到應有的權力去做他該做的事。我不會說光緒皇帝聖明,但他確實適當。也只能夠說,大清皇帝臣民頭上有這位「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」,真是倒了八輩子楣吧!
by aki_yao | 2004-01-06 00:44 | 極上之夢
<< 走向共和隨記 [3] 回信一封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