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気ブログランキング | 話題のタグを見る

查史日誌-光緒帝與珍妃之一

黃濬在《花隨人聖盦摭憶》中對皇帝的評價尚好,對珍妃的說法則是糟得可以。主要有兩項,一是記了珍妃賣官之事;二是認為珍妃死前力主皇帝留京議和,也不過出於私心,黃濬認為珍妃和西太后實在沒什麼兩樣(珍妃得寵,即出賣差缺,魯伯陽一案,是其顯例,使其得志,未必有以逾西后也)。對珍妃給予惡評倒也不少見,主要就是圍繞在珍妃曾經賣官。說起來我也是對皇帝的同情更勝珍妃,畢竟皇帝的問題在於個性(誰沒有性格弱點?),但人格沒得質疑;而珍妃為錢賣官是確有其事。

魯伯陽得上海海關道一事,黃濬和胡思敬都記是珍妃所為;清朝野史大觀則認為是通過醇王福晉由慈禧處下手,並對當時的情形如此描述:「清光緒朝,滬道聶緝摫升某省臬司。次日,樞臣入見,袖關道記名單以進,請德宗簡員補授。帝閱之無言,忽出白紙條寸許,署『魯伯陽』三字,蹙額授樞臣,俾詳查其籍貫履歷。諸臣奉旨,退至軍機處,遍檢各種道府存記名單,並無其人,即持以復命。帝猶欲召吏、戶兩部堂查詢其出處。諸臣徐悟其故,乃頓首曰:『果知此人可用,即逕行簡放可也;必欲確查出處,恐吏、戶兩部亦無籍可稽耳。』上凝思良久,乃太息而授之。魯奉旨南下,時劉坤一方督兩江,知其所由來,故靳之,終不令赴任。數月後藉事劾罷之,奉旨開缺。聞魯於此缺,先後運動費耗去七十餘萬,竟未得一日履任,因憤而入山,著道士服不復出。」

如果這段記述屬實,那麼就皇帝的心理做一番推測。賣官的路兩條,一是李蓮英加慈禧太后,一是珍妃。慈禧太后做這事也不是一次兩次,如果是太后交下的條子,皇帝的態度應該是忿懣不滿,兼以對自己無法抗拒的自責來得多吧。但這裡表現出的是躊躇遲疑和為難,那麼合理的推斷,這恐怕是皇帝自發性的「從袖子裡拿出人選」,這件事是由珍妃進言的可能性就很大了。只不過,即使珍妃有賣官行為,以此一端就對一個人下總評,忽略了人是會成長的。珍妃在光緒二十年因為賣官之事受到慈禧太后嚴譴,一頓杖責幾乎送命,當然不敢再做。此後三、四年直到戊戌政變發生,珍妃與皇帝關係如前,並一直作為皇帝完全的支持者,這其中難道不存有痛悔前非、更想幫助皇帝改革的可能性?

至於八國聯軍入京時珍妃主張皇帝應留京議和,黃濬的看法是:「深言之,欲圖變政,淺言之,則冀脫西后絆挾帝以自重耳。且帝留京之語,迺為妃嬪暱帝者所恆言。當英法聯軍之役,西后方為貴妃,文宗出奔熱河,西后乃力主帝當留京,與珍妃如出一轍,謂非宮中婦寺遇變時必有之議論,不可得也。」這我則非常不能同意。在當時的情況下,有兩個事實是可以確定的:一、如果皇帝親自與聯軍議和,國家損失必然可以減少,因為洋人藉以勒索的藉口:清廷沒有誠意、索求保證都不存在了。二、皇帝一旦出與聯軍議和,脫離慈禧太后掌控、重掌政權也是必然可期的事。

皇帝本人的意向與珍妃相同,希望留京議和;而慈禧太后的態度是不准。在此皇帝與珍妃的本心裡,「救國」與「救自己」大概都有,程度各佔多少不知;而慈禧太后則很明顯,她不願皇帝議和完全出於私心。就算退一萬步想,當作光緒皇帝和珍妃都為自己打算,但是只要看結果,那這件事就是對的啊!你管珍妃如此主張是出於公心還是私心,畢竟再怎麼說她的主張都在理,只可惜,換來的結果卻是「金井一葉落」。勤政而孝順的皇帝得到的結果是終生監禁,直言的妃子換來慘死,朝堂上勸諫向各國宣戰不可行的忠臣被斬,看太后臉色逢迎巴結的人反而沒事。這就是政治。
by aki_yao | 2004-01-02 00:12 | 極上之夢
<< 查史日誌-光緒帝與珍妃之二 走向共和隨記 [2] >>